潛入水族造景、水下景觀建築和設計的藝術

2021/08/18 @ Yolanda

當談到景觀的藝術和建築時,人們可能會想到公園、廣場甚至牧場。然而,有一門學科致力於一種完全不同的景觀——一種生活在水下空間的景觀——它被稱為水族造景。這種在水族館範圍內創建水下花園的藝術結合了建築、雕塑、繪畫、景觀管理以及對生活在裡面的動植物的精心關注。從最小的浮木佈置到精心製作的叢林環境,所產生的構圖既動態又獨特,可以在任何室內環境中形成巧妙的表達。水族造景設計可以根據一系列美學影響進行風格化,包括花園式的“荷蘭風格”和日本風格的“自然風格”——但在我們深入研究類型和技術之前,我們先回顧一下水族造景的歷史。

水族造景的歷史始於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水族館的創新。1836年,英國醫生納撒尼爾·巴格肖·沃德 (Nathaniel Bagshaw ward)提議使用他發明的“Wardian case(華德箱,即生物育養箱)”來飼養熱帶動物,他在1841年做到了,裡面裝滿了水生植物和玩具魚。幾年後,英國海洋動物學家anne thynne建造了第一個穩定且可持續的海洋水族館,並在其中保存了三年多的珊瑚和海綿。緊隨其後,英國化學家羅伯特·沃靈頓(Robert Warington)嘗試了將金魚、鰻草和蝸牛填充13加侖容器的想法。沃靈頓因充分發展了水族館的原理而受到讚譽,他指出,將植物添加到容器中的水中會釋放出足夠的氧氣來支持動物,只要它們的數量不會增加過大。他於1850年在化學學會雜誌上發表了他的發現。

養魚很快成為一種流行,尤其是在1851年倫敦水晶宮的國際展覽上展出了鑄鐵框架中的華麗水族箱之後。水族館的“熱潮”很快就全面展開,英國博物學家菲利普·亨利·戈斯(Philip Henry Gosse)在倫敦動物園創建了第一個公共水族館。戈斯在他1854年出版的著作《水族館:深水奇觀的揭幕》中創造了“水族館”一詞。到1800年代後期,人們對水族館的興趣已到達德國和美國,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更廣泛地用於房屋中,當時電力允許引入人工照明、曝氣、過濾和水加熱。

隨著水族館的普及,其設計的創造力也開始發展。造景工藝,以及通過佈置水生植物來營造巧妙的水下景觀,被認為是在1930年代引入荷蘭式造景技術。這種風格旨在模仿一個種植繁茂的英式花園——在水下,遵循和諧、深度和簡單的原則。荷蘭風格的設置主要圍繞具有不同葉子顏色、大小和紋理的植物,而場景中沒有岩石、浮木和其他裝飾。

與荷蘭風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日本攝影師、設計師和水族愛好者Takashi Amano在1990年代引入了一種新的水下景觀。他撰寫了三本系列的書,自然水族館世界,關於造景和淡水水族館植物和魚類。他的作品沒有喚起色彩繽紛的花園,而是藉鑑了日本的園藝技術,避免了人工裝飾,以突出自然景觀的美感。通常圍繞一個焦點組織,相對較少的植物種類的不對稱排列與精心挑選的石頭或浮木相結合。這種風格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日本侘寂美學概念的啟發——欣賞“不完美、無常、不完整”的美。

從那時起,在水族造景社區中發展了大量的解釋、風格和技術。在iwagumi日本岩層風格導出,並指突出使用的大石頭和最小的幾何佈局。與此同時,叢林風格的水族造景被認為融合了荷蘭和日本的特色,讓植物呈現出一種雜草叢生、未經修剪的美感。業餘愛好者和專業人士也可以從YouTube上無數分享造景教程和技術的影片中汲取靈感。

▲所有影音圖像內容版權歸該單位所有。本文章內容及介紹為INPLUS.TW所撰寫,歡迎分享、轉貼,請清楚註明來源出處。
Yolanda
Yolanda: 喜歡旅遊、畫圖、日本的戲劇及音樂,超級喜歡毛小孩,惡搞最高

文章留言:




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