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D列印沒有的古典工藝技巧,古人雕刻手藝真是精湛。

2016/01/31 @ 英嘉 su

我們之前介紹過2015世界盃橄欖球【Webb Ellis Trophy】的3D列印獎杯,運用了3D掃描及3D列印技術,但古代一個精美的銀杯必須花多少功夫才能完成呢?古羅馬銀器開發的過程中,不像現在擁有許多新穎技術輔助,全部都得靠精湛的手工藝才能完成,許多技術方式已經很難在看到了,J. Paul Getty Museum博物館,將古羅馬打造銀器的過程以3D動畫的影片呈現,過程介紹相當細膩,讓一般民眾都能清楚透過動畫瞭解這失傳已久的精湛技藝,J. Paul Getty Museum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,建築耗資13億美元,1997年底對外開放,收藏了許多藝術名作,其中赫赫有名的梵谷《鳶尾花》也是收藏於此,除了現場實體展覽外,​​我們也能在Getty Museum線上博物館,看到許多關於古典技藝的介紹與參觀。

這些華麗的銀器,並非一體成型製造,必須拆解為好幾個結構才能完成。

很難想像只用2D草圖就能已手工的方式,敲打成3D立體,不像用軟體轉3D浮雕一樣簡單。

展示的動畫非常逼真的將過程表現,這邊的雕刻過程讓我想到數位化雕刻的sculptris

有對稱的地方,必須透過翻模來製作,比較想知道的是,古代沒有矽膠可以翻蠟,那替代矽膠的材質是何呢?

接著灌注石模。

將蠟溶出後,灌入銀到石模中。

這樣對稱的造型就能完全被複製了。

最後會上一點染料與硫化物,讓銀飾表面擁有不同的色澤層次,加強立體感。

一個層次分明美觀的銀器工藝原來要耗費這麼多苦心。

最後我們來看看Getty Museum完整的影片介紹。

▲所有影音圖像內容版權歸該單位所有。本文章內容及介紹為INPLUS.TW所撰寫,歡迎分享、轉貼,請清楚註明來源出處。

文章留言:






0 留言